麻烦一下大家帮忙找一下《广州城市广场建设评析》这篇文章,作者是王智峰 , 方浩,谢谢
时间:2024-12-11 11:23:53
答案

广州城市广场建设评析Comment on Ci t y Pl aza of Guangzhou王智峰Wang f eng 方浩Fanghao摘要:以广州几个典型的城市广场的建设为例,分析广州广场建设的成与败,指出广场的建设必须在进行城市复合化功能和立体化形态的基础上,避免一味对形式和构图的追求,注意多层次尺度的控制,必须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同时要具有地域性和前瞻性。关键词:城市广场;开放空间;复合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城市中轴线;如今,被纳入城市的整体改造和新区规划中去的城市广场,已经渐渐成为广州城市空间脉络的其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广场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城市功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购物广场、公共交通枢纽和地铁全面的建设,广州开始形成城市广场的网络体系,新旧城市中轴线也因此确立,并在建设与改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 对广州市开敞空间建设与发展的评议1.交通性为主的广场-海珠广场建于1953 年的海珠广场位于广州旧城中轴线与滨江景观带的交点,它曾充当海珠桥被炸与重修、解放军进城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角色,其附近有泰康路、高第街、一德路等传统商业街区。海珠广场由东西两部分组成,总平面看起来如心形,城市功能是一个交通绿化广场,对地处城市中轴线桥头地带的交通起组织调节作用,十字路口盘旋岛的直径达40m 植有棕榈、红棉等乔木,整个广场富有亚热带特色,因此广场也有较强的休闲功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交通量的增加,海珠广场两个部分被隔离的感觉加强了,形成孤岛,地铁二号线与规划建设的七号线在此交汇,广场成为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方,原有的格局已经不适应新的城市功能需要。决定对海珠广场进行改造,西广场将结合地铁上盖设半下沉广场,并从海珠桥下穿过,广场东西两侧被海珠桥分割的状况将会改变,届时游人可从下沉广场自由穿越海珠桥下。设计还保留了广场“心”形外轮廓、盘旋岛上的解放军雕塑,同时在半下沉广场的侧壁设“珠海丹心”主题雕塑;并结合地铁建设,在圆形半下沉广场的中心利用半球状玻璃穹窿作为地铁上落口上盖,旁有环形水幕,隐喻“江畔明珠”的城市新景观。2.人文性为主的广场-人民公园广场人民公园广场位于由越秀山至海珠广场的广州传统中轴线上,是城市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的行政、商业、交通等市级中心功能区结合,是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休闲中心之一。人民公园广场解放前叫“中央公园”,由留法工程师杨锡宗设计,从总平面看它采取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布局,呈方形对称形式,是一个西式古典风格公园。但在绿化上则舍弃了西方的“列兵”式树种,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参天大树。在生态树林的大环境下,公园有大量人文景观场所,如有清初雕制的汉白玉石狮及1926 年修建的音乐亭、后陆续增设的盆景园、儿童游乐场、敬老亭、露天音乐茶座,展览大楼以及各种主题雕塑。人民公园原为有围墙的公园,后来围墙拆掉了,才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形成了现今的广场格局。如今,地铁二号线与一号线在这里的交汇,这里也成为了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方,因此广场也兼有调节市民步行交通的功能,正在将人民公园广场继续往南延伸,形成占地约两万m2 的人民公园南广场,并附建地下商业设施和地下停车场,商业空间的地下一、二层将分别与已建成的地铁公园前车站公共区域相连通,成为具有城市复合功能的综合体。3.政治形象性为主的广场-东站广场东站绿化广场位于天河新城市中轴线上,北接火车东站,南临邻中信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是林和中路、林和西路,周边有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通过,占地面积程4.7 公顷,是广州市城市新轴线形象工程的组成部分。广场由水景广场、中心绿地、两侧林荫走廊以及景观广场组成,绿化广场以绿色为主题,中央草坪面积2.6 公顷,铺种马尼拉草,并以红绿草、金露花、美人蕉等植物,并构造草坪点缀图案,大面积的草坪与周边高层建筑群形成强烈的对比。广场北面通过采用高差达8m 多的瀑布及喷水池实现与火车东站交通广场自然、柔和的过渡,流水从高平台溢出,顺玻璃墙泻入水池,各色灯光不断变幻,将瀑布映得五颜六色。瀑布左右各有一座9m 高的雕塑台,上面将放置主题为“情流花城”的大型雕塑。外广场位居瀑布前方,68 - -是市民聚集、欣赏瀑布的最佳点,瀑布上方为大型亲水平台。广场东、西方向各设2 条人行隧道下穿林和中路、林和西路,实现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二. 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几点体会与建议1.城市广场是城市开放空间的基本要素广场是城市中散布的“节点(Nodes)”。城市广场在宏观上与生态山体、水系、公园、都市绿地空间一道构成城市开敞空间体系,这一体系在微观上体现为市民步行道、标志、树木、座椅、植栽、水景、铺地、凉亭、垃圾桶、饮水泉、雕塑等。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公共性的开放的活动空间,其基本功能必须是提供场所给市民开展各种休闲、运动、娱乐、集会等各种活动,因此广场应拥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各种可利用的设施,体现出最大的公共性。换句话说,城市广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开放空间物质形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存在着城市广场或城市公园等多种形式的选择,但随着城市公园逐步打破封闭,变成开放式公园等,广场与公园两者的区别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是否可以将其合二为一,而城市广场定义的外延是否扩大,这都给研究人员带来了新的课题。2.城市广场功能复合化和形态立体化的趋势自古以来,城市广场的功能本来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现代的城市广场必须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交通及环境问题,从广州这几年广场建设的情况看,现代城市广场的多样性功能越来越呈现一体化、复合化的趋势,并与城市其它体系紧密结合;广场外在形态也趋于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地面人流集散广场等等。强调这一点具有现实重要意义,随着广州地铁等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全面铺开,广场建设就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原有的开放空间、轴线秩序和地铁网络来开展,而地铁站往往靠近地下商业步行街和大型购物中心,地铁站出入口除了连接地面的公共城市广场之外,还把城市多个街区的用地下街或过街隧道串联起来,形成包括了地下步行系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为城市广场的可达性带来最大的保障,使广场不再是一个绿化的孤岛。作为大型城市广场,其附带的周边交通要素可以是地铁、轻轨、公交车站、出租车站和社会停车场,城市广场可通过地铁出入口、地下商业空间的室内中庭、购物廊道等过渡空间以及电梯、自动扶梯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开放,使人流以最简洁的方式实现全天候的、高环境品质的、立体的、无障碍的换乘,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城市广场与地下空间层面的相互紧密联系重要性还体现在:广场通过与地下商业中心紧密相连,使地上、地下形成整体,达到联合发展经济,提高土地空间实用价值,这也是城市大型广场的发展方向。3.广场的城市尺度与人文尺度的结合广场的建设必须从城市尺度和人文尺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这是它作为城市设计的节点以及为市民服务的公共场所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对于宏观的城市尺度,主要是处理广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对广场的选址、形状、大小、可达性以及与周边的环境关联等因素的控制,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城市空间秩序分析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王建国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城市广场空间的视觉秩序的追求和崇尚,就已经成为建设者和城市设计师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实践力量。”到现在,大量的设计师还是沿用着这样的方法来控制自己设计的纳入城市相应轴线的广场空间,本文所分析的几个广场,都是广州不同时期新旧两条城市空间轴线上的节点,按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观点,城市节点是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之一。广场的出现,使城市的轴线成为客观存在物,城市空间形象变得更为强烈,城市的肌理变得更为张驰有道,物质化的城市轴线也是城市各种与人有关的活动有了空间的载体。广场的尺度与周边围合建筑的尺度有密切的关系,建筑的尺度直接决定了广场应有的城市尺度,欧洲小镇的街道广场与梵帝冈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就体现了不同的尺度感,广场城市尺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广场上悠然自得的心态得益于适当的城市尺度,反之则是拥挤紧张或者空洞冷漠的感觉。广场除了体现与城市的关系外,还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也就是处理好人文的尺度。作为休闲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应为市民提供休憩交往的良好条件,成为步行者的乐园。设计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出发,从人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使用者-人的因素包括动与静两个方面。对于“静”的处理,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对于“动”的考虑,必须强化步行体系的设计。人在广场的行进,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和体验,这是人类体验城市最为细腻、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这时人体尺度、感觉与心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相互间的运动,将会造成的简单的社会交往,是社会上最基本的相互接触形式之一。广州东站广场作为城市中轴线上的一个广场,在城市尺度方面控制得还不错,但广场内部图案化的草皮面积太大,像是单为城市空间视觉规划而设,拉远了城市居民和广场的距离,使城市广场的亲和力下降。它在人的层面虽也作了考虑,但还不够,不能满足密集的居民休闲、娱乐、集会交流的需要。真正绿化率不高,绿化树种也都是一些低矮的树种居多,只是沿街有一些稍微大点的树,不能为大量的市民遮荫挡雨,尤其是炎炎的夏日,广场上难得见到几个市民。虽然树木花草构图有艺术气息,但中看不中用。再有些广场内的草坪更是打着“行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让人们望而却步。因此,城市广场的绿化草坪要注意不仅有观赏性,更要有实用性,要满足人们在上面“坐”、“躺”的需求,为此,草种就要注意选择一些生命力强、维护成本较低的,只有这样,人和城市广场才不会隔开起来。4.广场建设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出现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应结合当地历史文脉和城市特色,深刻理解基地的场所特性,提炼精华,进行构思立意,体现广场的个性。在上述广场中,人民公园广场体现了较强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在北方,因冬天天气寒冷,广场应强调日照,而南方气候炎热,夏季较长,太阳辐射强,广场则强调遮阳,因此必须注意树种、草种的选择,北方可选择冬天落叶的树,而广州城市广场则更应该注意选择一些高大茂盛的树种,能为人们提供较多的绿荫,像人民公园广场就产生了“大树广场”的效果。或者可以栽种红棉树,体现浓郁的南国特色。茂盛的绿化可以提高环境形象的整体性。具有人文气息的雕塑也有助于提高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的增强有助于广场主题的表现和接受,也有助于人们将广场从城市其部分区别开来。并要充分吸收城市历史积淀和岭南文化底蕴的养分,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5.广场设计应体现前瞻性城市广场设计提前瞻性的理念,主要是要探讨如何从设计角度来体现广场的时代特征,并且在城市设计上体现新的探索。任何一个城市广场建成之前,只体现为图纸,或者称之为数码或虚拟的美学设计而已,只有当它落成,加上现实中使用者的要素,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个场景。场景是人与物质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故广场在设计伊始必须要多方考究,避免进入广场设计上的一些误区,有些误区在上述几点也有谈及,这里也不再重复。这里重点对广场形成方法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广场的设计应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就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广场设计使广场更加整体,功能的安排也会较为合理,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规划设计准则使其实施,着重体现了多要素社会功能的组织和结构的要求,格局更多地表现为理性,有秩序感。“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体现了渐进积累的设计思想,城市广场的形成可能在开始阶段只是一个形态模糊的开放空间而已,随着时间的推进,自然形态的树木在空间起到主导的因素,周边城市居民在此的活动不断重复并得到加强,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其场景的形成呈自由性和连续性,通常比较不规则。在如今建设的高峰期,许多现代广场从设计到建成时间非常的短,因此多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为主,并非自发形成,方案从电脑和规划师师的手中勾勒而出,往往过分地强调了构图,使广场的产生二维平面的感觉,形成图案化。当我们对比人民公园广场和东站广场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先看前者的生成过程:广场方案设计,古典几何构图设计(“自上而下”阶段)――有机形态大树的布置和生长,形成公园,为市民所喜爱(“自下而上”)――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沉淀(“自下而上”)――拆除围墙,形成开放广场空间(“自上而下”阶段)――地铁建设带来复合化、立体化发展,增加南广场,增加了地下商业空间和社会停车库(“自上而下”阶段)。我们再看东站广场,设计偌大的一块方形草地,却只成为了灌木和花卉植物图形的背景,周边提供给人活动的空间并不多,这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设计对于场景的生成来说,它并不怎么成功,更像城市的一张放大的名片。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把其中的草地变为树林,市民可以进入,也不存在践踏草皮的问题,再把原有灌木花卉图案变为空旷的草地,那是什么效果呢?就如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将树林变成背景,草地变成图形,我想,从周边的高层建筑中一样能感受到像现状东站的几何构图,但从地面人行的层面来看,却是另一种感觉,如置身与郊外公园一般。这个场景将被市民所喜爱,驻留于此的活动将更多,人文气息也就开始积累。70 - -因此,可见广场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形成方法其实并不矛盾, 两个形成方法可以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笔者认为二者的结合点就是生态和人文,广场设计的前瞻性正表现为在满足整体设计控制的基础上,第一,要在植物上强化有机的树林,使人可以进入。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就具有了这一特质。第二,人性尺度的因素的必须得到综合考虑,满足市民休闲的需要。三. 望未来珠江新城广场带规划珠江新城广场带包括珠江新城中央广场、歌剧院、博物馆前广场、海心沙市民广场,它们将共同构成广州未来最丰富有趣的城市开放空间。但笔者认为珠江新城的轴线太长,如果过于强调的“自上而下”的设计,会有点不大符合“有机自然”的趋势,应通过“自下而上”的融入进行调节,适当模糊轴线的心理感受。钱学森曾提出过“山水城市”一说,我认为值得参考,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它在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的围合下,却是生态的开放绿地空间。珠江新城的标志性建筑较多太多,像博物馆、歌剧院和图书馆等。如果广场带的面层设计还是机械地用大草坪加图案植被的话,那么映衬之下整个珠江新城的建筑就如同成了一个万国博览会。目前珠江新城的格局已定,而地铁三号线、五号线也正好通过此处,中央广场带的设计迫在眉睫,各方面应该切实考虑以上几点建议所提及的问题,希望这一广场带能成为珠江新城一条翡翠的绿带,更像是一个城市公园,一座森林氧吧,更为人们喜爱。(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收稿时间:2006. 1) )71 - -

推荐
© 2024 答答问 m.dada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