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之战,朱元璋率6位名将上阵,10万“汉军”战败,皇帝陈理、大将张定边投降。陈理年纪尚小,朱元璋并未责怪,还册封他为归德侯;陈友谅一家老小也都得到恩赐,衣食无忧。
元末群雄并起,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陈友定、方国珍、明玉珍,在江南一带厮杀。相对而言,陈友谅兵马众多,领地广阔,还占据长江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势。张士诚占据江浙,财税充裕,士兵装备精良,实力不容小觑。
朱元璋则比较尴尬,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中间,且周边强敌林立,战略环境非常糟糕。为了消灭朱元璋,陈友谅经常联络张士诚,想两面夹击南京,然后平分天下。谁知,陈友谅、张士诚却打不赢朱元璋,还被各个击破。
自古帝王用兵,没人能跟朱元璋掰手腕。且不说从南方北伐获胜,朱元璋还可以从下游攻取上游,“逆水行舟”,以少胜多,确实够厉害。为行文方便,朱元璋麾下的兵马叫明军,而非“宋军”、“红巾军”、“西吴军”等。
1360年,陈友谅用铁锤砸死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汉”,史称“陈汉”,定都武昌。接着,陈友谅率30万大军东征,在应天郊外被朱元璋埋伏,战船又搁浅,“汉军”损失惨重。朱元璋乘胜追击,夺取安徽、江西广大地区。
1363年,陈友谅联络张士诚,希望两面夹击南京,共谋大业。张士诚派吕珍率10万大军北上,攻打安丰,想抓住韩林儿、刘福通。韩林儿,“韩宋”皇帝,朱元璋名义上的“君主”,不得不救援,否则无法安抚“红巾军”将领。
南京兵力空虚,陈友谅乘势从武昌东征,率60万兵马出击,“首战即决战,一战定天下”,信心满满。可惜,陈友谅麾下没有得力谋士,“汉军”没有直接攻打南京,而是非要去攻打南昌,这就给朱元璋机会。
洪都之战,朱文正率3万兵马严防死守,坚持85天,挡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为朱元璋增援赢得时间。安丰之战,常遇春奋勇出击,三战三捷,吕珍一败涂地。救回韩林儿后,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增援南昌,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对决。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少胜多,陈友谅阵亡沙场,“汉军”损失三十几万。大将张定边血战厮杀,打开一条血路,掩护陈理突围而出,回到武昌。此时,张定边收集溃军,又从各地抽调援军,武昌城内兵马十余万。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朱元璋乘胜追击,率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华云龙等6位名将上阵,围困武昌。布局完毕,朱元璋与徐达从武昌返回,对付张士诚。
朱元璋返回后,张定边重振旗鼓,屡次出城袭击明军,“汉军”声势大振。张定边是猛将,又善于用兵,除了徐达、常遇春,张定边可以无视其他将领。明军久攻不下,朱元璋只好率徐达等人再次返回武昌,力求一举拿下城池,解除东征张士诚的后顾之忧。
廖永忠率水师主力进驻鹦鹉洲,截断湖南援兵,同时封锁江面,不让一粒粮食进入武昌城。朱亮祖率兵攻打鄂西北,阻挡西北方面之敌,华云龙协助;徐达、傅友德正面进攻;常遇春率五千精兵,前往截击张必先援军。
“汉军”占据高冠山,架设火炮轰击明军。傅友德率一百余精锐,冒着枪林弹雨冲刺,“汉军”万箭齐射,傅友德面颊中箭。忍着剧痛,傅友德拔出箭镞,继续冲杀,肋下又被射中。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傅友德的进攻。
傅友德如此勇猛,明军士气高昂,即便是枪林弹雨,也前赴后继,终于夺取了高冠山,取得了制高点,可以俯瞰武昌全城。高冠山激战之际,张定边亲自率兵出城,突袭明军大营。徐达早有防备,并在张定边撤兵途中设下埋伏,“汉军”死伤惨重。
丢失了高冠山,张定边出击失败,廖永忠又封锁江面,武昌城内人心惶惶。张定边继续抵抗,并书信张必先,让他火速从岳州来增援,一起夹击朱元璋。张必先也是一员悍将,且深受陈友谅赏识,对“陈汉”朝廷忠心耿耿。
张必先率数万兵马出征,连战连捷,扎营洪山,与武昌互通声势。大将常遇春率5千明军冒死冲锋,杀入洪山大营,擒拿张必先,并将其拉到武昌城下示众,瓦解“汉军”的斗志。
张必先战败,武昌粮草耗尽,张定边也无能为力。此时,朱元璋派陈友谅的谋士罗复仁入城,劝说陈理投降,承诺保全他们一家老小。大势已去,张定边带着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
陈理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朱元璋没有责怪他,武昌府库的财物,任由陈理挑选使用。回到南京后,陈理册封归德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册封承恩侯;陈友谅兄长陈友富,册封归仁伯;二哥陈有直,册封怀恩伯;阵亡的陈友仁,追赠康山王。
武昌之战,十几万“汉军”战败,“陈汉”王朝灭亡,但陈友谅的一家老小,都得到优待,衣食无忧,且善终。大将张定边,不愿意为明朝效力,退隐山林,朱元璋也同意,没有为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