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山的旅游
时间:2024-12-16 00:27:38
答案

大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这里奉献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大悟,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千万优秀儿女在这里付出汗水和智慧,开创了今天的辉煌;大悟,更是一片开放的热土,许多仁人志士来这里投资兴业发展,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大悟地处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位于大别山与桐柏山交汇处。东与河南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西与广水市和孝昌县相连,北与河南信阳毗邻。辖17个乡镇,人口62万,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 大悟寺位于大悟山主峰金顶上,又名龙潜寺,俗称“老庙”。据明弘治年间《黄州府志》载:“大悟山,在治西北(黄陂县)120里,上有大悟寺,洪武祖师悟道于此处”。相传,隋唐时期,大悟山称“少华山”。明太祖洪武年间,有一得道和尚名“丧吾”,云游至此,见群峰屹立,烟雾飘渺,天地灵气,聚于此地,便向山主讨要一袈裟之地。山主认为一袈裟能盖多大地盘,便满口应承。孰料,丧吾和尚袈裟一甩,竟罩住了金顶和周围的几座山头。山主后悔不已,但知其为得道高僧,也只好作罢。丧吾得此宝地后,首先在金顶东边的山洼修一口水井,同时招收弟子、请来工匠,修建庙宇。建寺所用木料均由所修水井中取出,直到寺庙即将建成时,木工说:“杉料够用了。”井中便不再向上生木料了。寺庙建成后,为感谢山主,丧吾用手指在庙西石壁上抠写出一尺见方的十二个大字:“施主张天成六时念佛僧道元”。自此,丧吾和尚声名远扬,方圆数百里的信徒纷纷前来大悟道法,人们该称“少华山”为“大悟山”。大悟寺枕高山、傍溪流,佛殿、藏经阁、读书院,翘角飞檐,古朴庄严。门前枯藤老树,松竹茂盛,有7株古树银杏,大数围,高30米,主干凌云,劲枝横突,郁郁苍苍,荫蔽天日。院中有古井,冬暖夏凉,终年保持固定水位,不枯不溢。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清,全盛时,统境内黄龙、白龙、林泉、云台、朝阳、青龙、兴隆、老山等八寺,为一方主庙。几经战火,庙宇已荡然无存,仅剩一些雕花条石、础磴之类。北山坡有卧石,上刻“三塔凌云”四字。据传,庙后原有三塔,两座毁于雷火,“丧吾(舍利)塔直到建国前才被拆除。塔旁有一碑,尚树立平正,碑体完好,高2米,宽1米,前书:“丧吾和尚名道元,黄安人也,姓李。”全文数千字,叙及丧吾身世,已年久石质风化,文字漫灭。乱石中还有一些零散的断碑残碣,分别可辩“贞观”、“嘉靖”、“道光”等记述年代字迹。其中明代嘉靖一块断碑,详载了该寺田产、座落及贵重文物金炉、玉瓶等事。关于“煨金炉”,在这一带传说较久远。说它是一个镏金香炉,乃稀世之宝,炉里燃香,不论多大风,香烟总是冉冉一线直上,不偏、不倚、不散、不灭。这香炉后被王和尚盗往上海,以一千元卖给了古董店。庙后数百步,有石兀起,广数米,壁翘如斧削,上凿“摩崖岩”,字一尺见方,前题:“六时念佛”;后款:“僧道元”,笔力遒劲,明晰如初。 石人山 ,位于新城镇西南,主峰海拔456.2米。康熙三十四年《孝感县志》:“白云山距邑百二十里,一名石人山。自狮子崖至白云山,皆大悟山之支也。元白平章察罕隐居于此。”石人山,山势陡峭,林木丛密,主峰西北侧,有石人,端立长思,俗称石婆婆,10余公里外犹楚楚在望,愈远愈肖。民间传云,石婆婆西侧,原有石公公,两两相对,如泪如诉,后来石公公被毁于雷震,“身首”异处,横卧坡下。这一带民间,千百年来,从石公公遭雷击的下场,编述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

大悟山的旅游-第1张-旅游-答答问

推荐
© 2024 答答问 m.dada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