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高棉人是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原住民,故又称“下高棉”或“下柬埔寨”。1世纪—7世纪为扶南国地,7世纪—15世纪为真腊国地,以后这里为柬埔寨副王所居之处,称为普利安哥(Prey Nokor),意为“王国的森林”。在古代,此地逐渐发展成真腊的港口贸易重镇。因水网密布,这一带被称为“水真腊”。当时中国人和一些来自阿拉伯的穆斯林都前往这里进行贸易。15—16世纪,越南人征服了占婆国(今越南中部),势力直逼湄公河三角洲。1623年柬埔寨吉哲塔二世国王迎娶了越南阮朝的六公主,这位六公主向柬埔寨的夫王讨得了这片沿海土地,准许越族难民进入普利安哥,躲避越南南北朝时期北郑朝、南阮朝的内战,同时增建房屋供难民居住,所以法国殖民者将这片土地叫 Cosaoxine,意思是“六公主讨来的土地”,此系越南人在此大批定居之始。但衰弱的柬埔寨王国无法抵挡逐渐增多的难民潮,渐渐地,普利安哥变成越南人的土地,此地亦开始被称为西贡。17—18世纪柬埔寨宫廷内乱不断,这正给以长期觊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越南人以可乘之机。公元1689年,阮朝显宗阮福淍废黜了水真腊国王匿翁嫩,以大臣阮有镜为经略使,直接统治东浦(今越南南部东区)一带。阮朝在那里设置了嘉定府(胡志明市),又设立了镇边营(边和)和藩镇营( 易定),驻兵镇守。这次扩张使越南斥地千里,得户逾四万,至18世纪中叶为止,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正式成为了越南的版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发生清军入关事件,大批不愿剃发易服、不愿臣服于满清的中国人大量来到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据越南史籍《嘉定城通志》记载,南明抗清军事集团陈上川、杨彦迪以及广东雷州商人莫玖因“明亡,不服大清初政,留发南投于高蛮国南荣府”,并成为了日后河仙地区的实际统治者,陈上川、杨彦迪和莫玖等人及其所携的华人在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明乡人”,这也是华人华侨大规模定居此地之始。1802年—1805年,阮朝政府先后下达了25项命令以开垦湄公河三角洲,这一富饶的地区逐渐得到大规模开发。1834年,阮朝明命帝下令将湄公河三角洲称为“南圻”。1859年法军入侵湄公河三角洲,1862年越法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壬戌条约),越南割嘉定(今胡志明市)、美萩、边和三省和昆仑岛于法国,之后法国又占领永隆、安江、河仙三省,完全控制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法国人将这一地区称为“交趾支那”,西贡(今胡志明市)为法国人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中心。1954年北越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援助下取得奠边府之役大胜之后,宣告独立。法国政府将政权移交给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西贡定为南越首都。越南共和国成立后仍将此地作为首都。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两越统一。西贡纳入北越的军队保护之下,在美国此事件被称为西贡陷落,在越南被称为西贡解放。1976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战胜的北越为纪念其政权建立者胡志明,将西贡更名为胡志明市。西贡这个名字私底下仍广为流传,政府则将胡志明市的一区命名为西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