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文发这。文章有点四平八稳。)一九二六年,在孝感文化界出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环铎》杂志的出版。在创刊号上,主笔之一的二十岁的杨玉清先生(另一主笔是郭树勋)写了一篇《修路的呼声》的文章,斩钉截铁地说:“从孝感火车站到孝感城关这一条土路一定要修!”之后,杨玉清先生去日本留学,去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编译员,去中国驻法大使馆工作,去担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新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中山学院院长等等,自是江河日上;可是,这一睿智的呼声杨先生仍然没有停止,在“道路革命”呐喊声后,杨先生几次回过故乡孝感,也问起修路的情况:“为什么孝感火车站到城关的路到现在还没修?”答:“已经修了。”问:“怎么修了?”答:“铺了煤渣,把路也加宽了。”于是杨先生感慨:“这说得太可怜了,铺了点煤渣,就算修马路了!”如今,八十四年过去了,孝感从城关(即卧龙、大东门、天桥附近)到孝感火车站那段泥泞曲折的羊肠小道已修整成宽敞明亮的大马路,昔日两旁一片荒芜田野和臭水沟池也建设起高楼大厦,我们再也难看到它的乡下轮廓,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种巨变是没有切肤之感的,也难想象孝感发展的艰难和成就。简言之,带给我们的“四更”:交通更便利,消费更划算,时空更缩短,交流更快捷,从而让孝感不再是一片狭小的天空和狭隘的视野,在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辐射下,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大发展和文化的大进步。从孝感城区以下县市各乡镇去孝感,基本上是交通发达,道路畅通,甚至从各乡镇直接就有车子去武汉,虽然一天就那么两三趟,但整体上这种便利的交通让乡下人进城走亲访友、出门打工、生意往来等方面得到方便和实惠。而相对的,在城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和精神上的节奏加快,强烈要求有更高级一点的交通条件来实现他们更高级的走亲访友、出门打工、生意往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无疑地,城际铁路的修筑通车是满足了这一新时期新特点。韩寒《光荣日》中在火车那的跳逃早成玄幻,铁凝《哦,香雪》中在火车那的凝望不再绝望,这里只有四通八达和灯火通明,只有孝感麻糖和米酒香甜。机遇和挑战并举。那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它呢?如果没有“拿得出手”和“拿得出口”的东西来,我们在这一轰隆隆的铁路压榨下,自然会溃不成军败下阵来。砍下枝节,“两拿”必备的是经济特色和文化底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一张名片的两面。城际铁路是需要在经济和文化上有更多的“孝感元素”亮出来才行。经济建设上,发展特色经济的立体多维度的同时,加大各地方农庄、产业经济特色的发展。老字号的孝感麻糖、孝感米酒美名远播,但这层面能否做得更大更强?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生产销售消费享受这些环节能否在精良层次上再充分发挥立体多维度思维发展模式?各地区每年都有调研的材料上交,很多材料还是联系实际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可是,这些每年的调研照样调研,上交的照样上交,论证的落实性和反馈后续工作大多没有下文,不能不说是浪费了财力、人力和智慧。另外除了这两个老字号经济龙头外,本区各地自有优势,或林果业、或畜牧业、或种植业、或水产业,他们的蓬勃发展互为表里相映成趣,才是一个在人口稠密的都市圈里的小城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潜力,才不枉城际铁路的停留和光顾。文化教育上,继续在构建发展“孝文化名城”的文化名片的基础上,加大表彰力度和行动落实度。提到孝感,总会提到那二十四孝中的三位:董永、黄香、孟宗,围绕这孝行展开一系列的本地、本省、全国、国际会议已成气候,在对外宣传力度上,近几年已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在行动上,是远远不够的。在地方举行“十大孝子”“十大孝媳”、“十佳婆媳”活动有规有矩有条不紊深入开展落到实处的同时,各类文化区域建设的圈子联系实际富有创意层出不穷,很多人建议怎么做已经做了很细化具体的方案建议,比如市政府主办的《发展研究》2009年第三期(总第80期)上李先志先生的《孝感孝文化旅游圈的构建思考》和陈胜芳先生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抓软硬件建设打造孝文化名称新景观》这两篇文章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且可行的意见,言之有物,看得出作者的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完全可以在这方案下再细化执行即可。如果这些很不错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在行动上落实反馈,是很可惜的,而文化建设也将是双峰山的楼阁。当然了,本地的一高校一电台一周刊一季刊两报刊(孝感学院、孝感电视台、《槐荫周刊》、《槐荫文学》、《孝感日报》、《孝感晚报》)的不遗余力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自更是任重而道远。做好了这些准备,落实了这些行动,修路——城际铁路——的呼声才会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出清脆嘹亮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