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总有若干碎片是弥足珍贵的,小时候最爱火车上的小桌板,趴在上面看着窗外的风景一点点退去,铁皮的盒子里人声鼎沸,弥漫着各式各样食物的香味,火车如同移动的市井场所,载着满车人的梦想、兴奋、不安及躁动向目的地缓缓前进。 这样的记忆保留在大多数都市人的心间,那些污浊空气中真挚的告别,漫长旅途中偶然的邂逅,无一不是我们令思念火车的理由。只是在嘈杂忙碌的现代生活中,除了一年一度春节时电视上的拥挤的车站画面,火车这曾经最受依赖的远程交通工具已很难再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即使偶然一次的短暂路程,坐在干净整洁的空调车厢里,没有从窗户间隙漏进的呼呼的风,没有车轮与铁轮碰撞所带来的颠簸及震耳发聩的声响,火车曾带给人的忧伤和美好,似乎都在一次次的提速中被风席卷而去。唯一不变的,却是在一个个被呼啸而过甩在身后的微小站台,消耗在火车上的寂寞并枯燥的时光,才是我们难以忘怀的症结所在。 所以单是看到《记忆火车》的封面,已经叫人思绪万千。那火红的列车头从星罗云布的电网和线杆中间缓缓驶来,耳边仿佛已经响起了长而哀伤的汽笛声,悠悠带人回到过往的年代。而书中穿插着大量的火车照片,色彩明丽,每一张图画仿佛都与某一段记忆纠缠在一起,所有发生在站台及列车上的悲欢离合,又一幅幅浮现在了眼前。 但这并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全部。多年从事铁道新闻报道的赵妮娜对火车的情感较常人更为深厚,她用文字来为这段感情写上一个注解,“属于火车的记忆,任何东西无法替代。我怀念2000年以前所有的中国火车。”因此在这本以火车视觉为主题的册子里,我们看到了“2000年前以前蒸汽机车以外中国火车的所有车型,所有对车的记录,以对人的态度,以疼爱的心情。” 是对火车记忆的承载,亦也是关于其最好的教材。在《记忆火车》中,从火车诞生并引入中国以后,历经几代列车的变迁,无论是韶山系列还是东风系列,无论是斑驳陈旧的绿皮车厢还是车轮上艳丽的一点鲜红,都被作者以专业而并不乏味的文字系数还原于读者面前。在附加的五个篇章里,赵妮娜更是将铁路标识、车站、车轮、与火车有关的文艺作品等全部收录其中,丰富程度并不亚于之前的正文——那些铁路上常见的“断”、“合”字,通常只有火车司机们才懂得它们的涵义;而火车司机孤独既紧张的工作流程,更是让我们进一步靠近火车,一点点揭开关于它的所有秘密。 对喜爱火车却难得再坐一次的现代人而言,用这样的图片和文字来凭吊过往的情感或许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只是与火车渐渐远离我们生活同样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再也难得有那么长且悠闲的时间可以浪费在火车上。所以当《记忆火车》在面前摊开时,想起更多的,却是那些24小时以上的行程,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让素昧平生的路人变得相识,又在互相告别之后转而奔向各自的生活,火车见证了无数相聚离别,而我们所有关于火车的记忆,其实都逃不开这些泪眼相对或是亲朋团聚的场景。 如果说来回奔波于城市之间的火车有一种流动的美感,那么制造火车的工厂永远保持着沉默,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产品从成型到离开,却是一种静态的感伤。在“火车视觉”的另外一本《车厂魅影》中,赵妮娜将镜头对准了火车的出生地——制造它的车厂,第一次掀开了关于火车前世今生的面纱。那一列列排列整齐的车厢、高大狭长的厂房、成堆的零件,从冰冷的金属气息中,隐约透露出几分工业的美感。面对火车制造业这一中国最早的工业,在那些老房子和生锈的钢铁中,我们除了能体会到火车与生俱来的孤独气息外,油然而生的,更有历史的苍凉与悲切。所有关于火车的记忆,在这里终于寻觅到了源头,那火车别离车厂的场景,与我们站台上依依不舍的相送,却是惊人的如出一辙。 http://ling1919.blog.sohu.com/1791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