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埃及,1801年在埃及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被迫撤离。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执政,1807年击退英军入侵。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和建立阿拉伯人的帝国,穆罕默德·阿里在保留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消灭马木留克势力,统一全国;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军队;培养出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这些措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赢得了独立。但1840年英国等列强胁迫阿里接受伦敦条约,改革失败,埃及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在阿里王朝(1805~1952)的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1849~1854),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1851年英国获得了修建亚历山大里亚至苏伊士的铁路线的特权。1854年,法国获得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埃及首次举借外债(见苏伊士运河问题)。伊斯梅尔帕夏统治时期(1863~1879),埃及部分摆脱了伦敦条约的束缚,收回一些主权,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西方资本却大规模渗入埃及。英法等国除在埃及开办企业外,还向埃及政府提供大量高利率贷款,并低价承购埃及政府发行的公债,到1876年,埃及负外债达9400万镑。伊斯梅尔被迫出卖埃及主权:1875年以低于 400万镑的价格出售埃及政府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全部股票,并成立“混合法庭”;1876年接受英法对埃及财政的“双重监督”;1878年组成有英法代表参加的“欧洲内阁”。伊斯梅尔企图依靠扩大棉花出口和大举外债,将埃及建设成为欧洲式国家的幻想彻底破产,埃及进一步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穆罕默德·陶菲克继位后推行卖国政策,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879年,奥拉比创立祖国党,强调“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 9月他发起兵谏,要求实施宪政。1882年7月,英军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国投敌。阿赫迈德·奥拉比帕夏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率领人民英勇抵抗,成为抗英斗争的民族领袖。埃及历史1882年 9月,英军占领埃及。在克罗默等殖民主义者统治下,埃及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棉产量成倍增长,但绝大部分输往国外。外国投资激增,大片土地被外国人占有。埃及成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埃及各阶层人民痛恨英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家和政论家穆斯塔法·卡米勒和穆罕默德·法里德在号召埃及人民反对英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06年英军滋扰丹沙微村并滥杀无辜的事件发生后,激起广大人民的愤怒,民族运动再次高涨。1907年,卡米勒创立民族党,要求英军撤出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于1914年12月18日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废黜阿巴斯二世(1892~1914在位),立侯赛因·卡米勒为埃及苏丹。英国的横征暴敛使埃及民不聊生。战后,埃及工人、农民、学生、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性的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华夫脱党是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主要创始人是扎格卢勒。该党提出撤销英国保护,实现埃及独立的主张,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1918年3月8日,英国统治当局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开罗和全国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和游行示威,一些地方的群众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甚至建立了政权机构。斗争持续了40多天,英国统治当局不得不释放扎格卢勒等人。但1921年底,英国统治当局再次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埃及又一次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于1922年 2月28日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四项特权:英军驻守苏伊士运河区;保留防卫埃及国防和交通线的权利;保护在埃及境内的外侨及其财产的权利;保持对苏丹的最高统治权。1923年 4月11日,埃及颁布宪法,规定埃及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拥立前苏丹福阿德一世为国王。通过大选,扎格卢勒任首相。他力图通过谈判取消英国在埃及保留的四项特权,但英国拒不让步,于同年11月借机迫使扎格卢勒下台。此后直到1935年,在英国暗中操纵下,埃及内阁更迭十余次。议会屡被解散,宪法一度被废除。1936年 8月,英国以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危及埃及安全为借口,同执政的华夫脱党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将英国1922年提出的四项特权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埃及历史战后,埃及工人运动也有一定的发展。1922年埃及共产党成立后,工会积极领导工人参加了全国性的反英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控制了埃及所有的交通运输线和港口,几十万埃及人和大量物资被用来为英军服务。战争结束后,埃及人民为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实现埃及真正的独立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1946年 2月,埃及工人学生联合会成立。在该组织号召下,2月21日和3月4日,埃及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终止英埃同盟条约、英军撤出埃及、改变现行制度、消灭贫富悬殊。反动军警开枪打死打伤示威群众数百人,并封闭工人学生联合会。不久反动当局又制造“共产党阴谋事件”,逮捕数百人。同年10月,在人民强烈反对下,埃英签订的英军继续留驻埃及的秘密协定被迫废止。1947年,埃及群众性反英斗争继续高涨,迫使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诉,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军。1948年 5月,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第一次战争(见中东战争),战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恶化,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以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军官组织逐渐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1951年10月15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并拒绝参加中东司令部。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军炮轰埃及城市,枪杀示威群众。10月16日,苏伊士运河地区 8万工人举行罢工,使该地区陷于瘫痪状态。接着,工人、农民和学生以及少数军警组织了志愿军和游击队,在运河地区与英军开展武装斗争达3个月之久。1952年7月23日,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夺取了政权,国王法鲁克宣布退位。(见埃及七月革命)1952年以后的埃及1953年 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由穆罕默德·纳吉布任总统兼总理,纳赛尔任副总理。1954年11月,纳赛尔自任代总统兼总理。1956年通过新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纳赛尔当选为总统。1958年 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叙利亚旋于1961年脱离阿联。1971年 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纳赛尔执政期间实行一党制,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是唯一合法的政党。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埃及于1955年拒绝美国提出的参加军事条约集团的建议;1956年 6月迫使英军全部撤出埃及;7月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见彩图);10月,英法和以色列3国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遭到埃及人民的坚决抵抗被迫撤军。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开始向埃及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占领西奈半岛(见中东战争)。战争结束后,苏联成为埃及武器供应的主要来源,并在埃及建立军事基地,派遣军事人员和顾问达 1万多人。埃及历史在经济方面,埃及政府通过国有化措施,征收大部分英法在埃及的企业和较大的民族私人工商业为国家企业,国家资本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62年已成为国家主要经济形式。在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削弱了大地主势力,一部分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了少量土地,封建土地关系仍占主导地位。由于实施了经济发展计划,生产得到发展,但因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7年“六·五”战争后,国内经济十分困难。1970年 9月,纳赛尔病逝。10月安瓦尔·萨达特当选总统。萨达特是自由军官组织和1952年七月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曾两次担任副总统。他执政期间对埃及的内外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政治上由一党制转为多党制;经济上由国有化转向鼓励发展本国私人资本、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他驱逐苏联军事人员和顾问,接管所有的苏联军事设施,并于1976年宣布终止1971年签订的《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埃及与美国于1974年复交,此后接受美国军事和经济援助。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向以色列发动自卫反击战,摧毁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在美苏调解下,双方就地停火。战后,埃及对以色列采取和平谈判策略。1978年9月的美埃以戴维营会谈达成两项协议;翌年3月签订埃以和约,结束两国长达30多年的战争状态,埃及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庆祝十月战争胜利8周年的阅兵式上,萨达特被暗杀(见彩图),副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当选为总统。穆巴拉克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的恐怖势力。在经济方面,继续对外开放,主张变“消费性开放”为“生产性开放”,争取外援,吸引外资,坚持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积极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严格控制进口,保护民族工业,减少贸易逆差。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外交方面,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同美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埃及历史1956年5月中埃两国建交。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