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改制与工人组成虽然铁路保持国有化——此外也存在着地方铁路和少量私营铁路——也没有走到完全市场化的地步,但是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到用工制度,铁路经历了和其它国企相似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各种改革。铁路大发展的成功,伴随着“干部贵族化,工人奴隶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线工人的压力不断增大,待遇增长相对缓慢,合同工、劳务工和外包工增多。中国铁路所涵盖的企业、机构、人员,是相当庞大和复杂的。从20世纪末开始的“主辅分离”改革中,铁路物资、通信、设计、施工企业等移交给了国资委及所属企业管理(例如,施工建设主要由中铁和铁建来进行;机车制造由南车、北车两家公司进行。这些都是独立的上市公司);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服务设施或职工福利机构从主业划出;1982年成立的铁路运输法院和检察院系统移交给地方部门。目前铁路职工约有220万人(80年代中期是320万人),加上家属有千万人以上。还有许多职工,往往是原铁路职工家属,从80年代开始就分配在附属于铁路的“集体”性质的企业或“多种经营”的公司里,许多工人干着与正式职工同样的工作,但待遇低、保障差。按照现行的改革计划,铁路的“大集体”企业将在明年改制完毕,大批工人面临下岗失业。2016年1月25日至1月27日期间,哈尔滨铁路局2千名以上的集体企业职工在路局门前集会,打出横幅,因为他们的养老保险金出现了8年断档,结果比其他工人每月少领上千元;他们还要求补足欠薪和各种补助金拖欠等。但是2月1日, 当他们再次组织集会时,遭到严密的控制与打压。此外,上海和武汉的铁路集体工也抗争了多年。用工制度方面。80年代之后,许多职工子女和从社会上招聘的工人,越来越多地采取合同制形式,基本上没有希望成为正式职工。到了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劳务派遣开始泛滥,许多合同工被转为派遣工。而在2012年底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和2014年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以后,铁路的大批劳务工被清退,或者被转为外包工,更无保障了。2015年12月9日,来自陕西的40名客运餐车的派遣工曾到北京的铁路总公司上访,要求同工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