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明天,12月25日,人们正在为这个西方舶来的圣诞节狂欢,却忘了这一天同时也为“护国运动”纪念日。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同年12月25日,蔡锷、李烈钧等在昆明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标志着护国运动的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云南发起,进而影响全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护国运动为云南和昆明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辉煌篇章。今年是护国运动100周年,今天就让我们从河口到碧色寨、再到昆明,沿着一路的美景,重温百年前那载入中国历史丰碑上的时刻。河口——点燃革命火焰的边境之城护国运动,又称“云南起义”。诚然,这是云南在革命中的历次起义里最大规模的,但其实,起义的火种可以一直追溯到位于云南东南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小城———河口。1908年4月,因为当时河口的繁荣和地理上的重要,孙中山决定在河口举行同盟会组织的第六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者从广西镇南关进入越南境内,再从越南向河口进攻,首先就攻下了铁路桥边的海关。民国史专家伍立扬表示,河口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云南的影响却十分深远。铁炮射出的炮弹点燃了云南这片革命沃土的革命火种,为云南之后的革命壮举奠定了群众基础。时间很快转到1911年,武昌首义的枪声传来,通过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新军中发展了足够的革命力量的云南革命党人迅速行动起来。从武昌首义后第5天开始,蔡锷、唐继尧、李根源等革命党人先后5次举行秘密会议,策划筹备武装起义。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晚,革命军发动起义,第二天攻占昆明全城,“重九”起义成功。此后,云南其它地区也发生腾冲起义等,数日之内,云南全省光复。云南成为继湖南、陕西之后,全国最早最成功发动武装起义,响应武昌首义的省份之一。由河口铁炮引燃的革命火焰,在云南经久不熄。河口美景河口,座落在中越交界处,与越南老街市、谷柳市隔河相望,被誉为滇南明珠。这里景点众多,有南溪河风景区、中越铁路大桥、越南街、南溪河漂流、花鱼洞森林公园等等。碧色寨——短短10分钟上演护国传奇出蒙自城区,往北10公里,就来到草坝镇碧色寨村的碧色寨车站———中国最早的铁路车站之一、滇越铁路上曾经唯一的一座特级站。1915年,蔡锷借道日本、越南返回云南,走的正是这条滇越铁路。当1913年袁世凯解散国会,秘签“二十一条”,图谋复辟帝制的企图越来越明显的时候,面对“二次革命”失败、全国大部分省份被北洋军控制的局面,革命党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云南。众望所归寄托于“重九”起义的领导者、后被民众称为“护国军神”的蔡锷将军。不但云南频繁派人和身在北京的蔡锷联系,他的老师梁启超也秘密联系谋划反袁。而袁世凯更是对他严加看管,时刻派人紧盯,形同软禁。蔡锷则一边秘密谋划返滇起义,一边虚与委蛇、机智的与袁世凯周旋。1915年12月,原蔡锷将军,经过精心策划,秘密潜逃离开北京,从天津乘船驶向日本,再从香港到越南,最终进入河口。蔡锷(资料图片)12月21日,碧色寨车站再一次热闹起来,数千民众聚集在这里,翘首盼望着铁路的方向,准备欢迎千里辗转归来的蔡锷。蔡锷的专列正从河口向碧色寨方向驶来。蔡锷在碧色寨总共只停了十多分钟,但这十多分钟又是一个传奇。碧色寨文管员杨国柱老人说,他的姑爹曾向他讲述过亲历现场的情景。当时,袁世凯密派刺客,混在欢迎的人群中,企图刺杀蔡锷。幸而蔡锷的手下察觉了袁世凯的阴谋,当火车停靠车站时,只有蔡锷的警卫下车,打死了企图行刺的两名刺客,而蔡锷已经提前下车,从山后绕过车站,在列车出站后再上车。“这片空地以前是堆货的地方,那天也挤满了欢迎蔡锷的民众。”杨国柱指着站房下方不远处一块空地说,蔡锷重新上车,确认安全后,在这片空地前向欢迎的群众发表了简单的讲话,表达了护国讨袁的决心。1915年12月21日蔡锷到达碧色寨车站杨国柱的说法与史料记载蔡锷未下车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碧色寨都成就了“护国运动”中的一段传奇,这也是蔡锷起义前冲破的最后障碍。随后,火车直抵昆明,蔡锷与云南的革命同道一起,举起讨袁护国的大旗,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由此开始。碧色寨美景碧色寨有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的火车站之一,车站内不少法式建筑至今保存较完好。其保护文物有滇越铁路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轨机车库站房、哥胪士酒店及大通公司。周围居民点为碧色寨村,西临滇东南明珠湖泊长桥海,风景秀丽。昆明——发起护国运动的英雄之城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革命者在昆明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此时,双方的力量对比相比“二次革命”时期更为悬殊:宣布独立的仅云南一省,讨袁护国军兵力约2万人,且财政极为困难,军队出征的开拔费用还是几位革命领导者变卖家产筹集而来;另一边,袁世凯控制着全国大多数省份,调集了北洋军和附属军队8万多人镇压,军饷兵械充足。护国军部分将领合影(中为蔡锷)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洋军的优势兵力对讨袁护国军却无可奈何,特别是面对蔡锷指挥入川的第一路军一败再败。也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讲武堂模范毕业生朱德崭露头角,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争的胜利改变了力量对比,全国多省响应云南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黯然下台,不久病亡。历史的进程再次回到民主共和的轨道上。为纪念护国运动,1919年1月,拆除了昆明南城靠东的一段城墙,修建了一座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称为“护国门”,并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建造了双孔石拱桥,取名“护国桥”。护国桥全长23米、宽17.5米,是一座中西合璧古朴典雅的双拱石桥。桥面东西两侧各嵌石雕龙头,桥拱穹顶上镌刻有“护国桥民国八年孟夏月建造”的字样。同时,将连接护国门和护国桥的绣衣街加宽改为石砌马路,改名叫“护国路”。2003年,经过修复的护国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昆明美景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春城有石林风景区、黑龙潭风景区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滇池的波光浩淼,石林的峰林耸立,还有地藏寺经幢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西山、翠湖、圆通山、金殿、大观楼、黑龙潭等文物古迹。如今,云南护国起义已经过了整整100年,沧桑巨变,昆明城早已旧貌换新颜,但那些保留下来并且必将存留下去的有关街名、地名,让我们看到了云南人民敢为人先,为国捐躯的历史精神。在热闹得接近疯狂的圣诞节氛围中,这样一个纪念日被容易被忽略。在100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让它成为鼓舞云南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综合自海南日报、云南日报、昆明信息港等)辛亥革命的胜利,从形式上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余孽,根深蒂固,民主革命的任务十分艰巨。1912年民国的建立,人民并没有得到休养生息,国内形势错综复杂,革命党人面临新的考验。为了取得中国南北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做出重大让步。以清朝皇帝退位,宣布共和为条件,孙中山先生辞去中华民因临时大总统职务。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上台后,开始了他倒行逆施的丑恶表演,实行专制独裁,出卖国家权益,血淋淋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国民党是国内第一大政党,宋教仁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国民党能在选举中获多数票,宋教仁有望任国务总理。这成了袁世凯的心病,1913年3月,他收买宋教仁不成功,便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紧接着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准备发动内战。这一切惊醒了孙中山及部分国民党人,决定武装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南 方各省都响应,开始武装讨袁。但是这次斗争由于国民党人行动不统一,一些革命将领如蔡锷等对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不清,反对"二次革命"。在北洋军阀的疯狂进攻下,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党人控制的南方七八个省也被北洋军占据,原有的10万大军也被消灭,反动军阀势力进一步扩大到长江流域,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反动气焰更加嚣张,采用一系列卑劣手段复辟帝制。10月6日袁世凯逼迫国会将其选为正式大总统。11月4日下令解散国民党,终止国会活动。1914年5月,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袁世凯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政府签订耻辱的《二十一条》,加紧进行帝制活动。这一切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掀起声势浩大的罢工罢市的反日爱国运动,迫使"二十一条"无法生效。袁世凯用尽种种手段,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5年12月11日,以国民代表大会形式决定君主立宪,将其个人野心装扮成"国民公意",第二日宣布"接受帝位",取消民国称号,改用"洪宪"年号,公开彻底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动本质,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迅速开展起来,斗争异常艰巨。袁世凯牢牢控制着全国政权,拥有完整的军事体系,包括以北洋军为主体的正规陆军12个师,兵力在25万人以上。袁世凯妄图把封建枷锁重新套在人民头上,这必然激起各阶层民众的愤怒反抗。反袁的斗争不仅仅只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多的是人心向背 的抗衡。地处西南边隅的云南,在这场斗争中并没有成为旁观者,凭着自己的优良传统和军事优势,云南人民再一次成为反袁斗争的主角,西南成为讨袁战争的主战场。从历史条件看,云南有不受袁世凯支配的正规陆军两师一旅,兵力近两万人,武器装备先进,配有德国生产的步枪、机枪、山炮、野炮,有每天生产2万余发子弹的弹药厂。更重要的是滇军具有辛亥革命的优良传统,昆明陆军讲武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有一批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骨干力量,在过去的斗争中经历过革命战火的锻炼。滇军中的罗佩金、邓泰中、杨秦、赵又新等军官,多次和回云南发动反袁斗争的革命党人吕志伊秘密商议,筹划武装讨袁。云南都督唐继尧在这种形势之下成为关键人物。他曾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镇压过云南二次革命的起义。但在袁世凯一系列例行逆施的丑恶表演中,唐继尧对袁的态度逐渐转变,最后走上反对复辟帝制的道路。他出席了五次秘密军事会议。在1915年9月至11月的三次秘密会议上,拟定了反袁的军事计划。在保守机密的状态下,开始编组军队,做军事动员,进行军事部署。借剿匪的名义,滇军以罗佩金为军长,邓泰中、杨秦为支队长,将部队秘密移往四川边境。正在云南酝酿武装讨袁的关键时刻,蔡锷也从北京逃出虎口,辗转香港、越南回到昆明。蔡锷在云南辛亥革命后,寄希望于袁世凯治理好国家,他赴京任职,得袁重用。但这种幻想被袁世凯复辟的事实所粉碎。蔡锷设计逃出北京,一路被袁世凯追杀,他抵达越南海防后,滇军成功截获袁世凯命令在云南捕杀狙击蔡锷的密电,唐继尧派警卫团前往越南老街迎接,蔡锷从河口乘滇越铁路专列安全回到昆明。蔡锷、李 烈钧等人的到来加速了护国起义的准备。在年底的第四、五次秘密军事会议上,蔡锷、唐继尧、罗佩金等昆明各派反袁人士,确定了护国起义的日期,并举行了云南现代史上第二次重要的歃血为盟的宣誓仪式,宣读誓词,饮酒明志。盛酒之玉杯现存台北市历史博物馆。他们给袁世凯发出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强烈要求取消帝制。没得到袁世凯的答复,191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伐袁世凯。通电一经宣布,震动全国。昆明街头,民众欢声雷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袁示威游行。这一切标志着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正式开始了。昆明又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云南人民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经过反复商议,制定了出师计划。确定向四川、湖南、广西三路出兵,主战场定在四川。护国军充分认识到了四川重要的战略地位。夺取四川,向东可借长江优势控制华中;向北越秦岭,控制陕北,可威逼中原及北京。蔡镕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以重病之躯亲自率领滇军主力入川作战。护国战争中的主要战斗,首先在四川南部的宜宾、泸州、聂江展开。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先头部队邓太中、杨秦两支队出昭通盐津,直赴宜宾。在金沙江流域经过激战,击溃守敌。1916年1月21日胜利占领川西南重镇宜宾。这一重大战果,使护国军威震全国,有力推动了全国反袁护国运动。第一军第二、三梯团过赤水、永宁河杀向纳溪和泸州。护国军一部与起义黔军合力攻聂江。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叙泸之战"或"泸纳战役"。护国军为守卫宜宾,顶住了敌人疯狂反扑,以2000余人的兵力,多次打败北洋军1万多人的几路进攻。这场战役英勇悲壮,护国军做出重大牺牲。仅白沙场一战阵亡士兵200余人,负伤数百人。护国军第一梯团损失兵员过半。在泸纳前线,两军展开以棉花坡为中心的残酷的拉锯战。朱德支队奉命守卫纳溪城东郊的棉花坡高地,战斗异常激烈,将士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北洋军炮火猛烈,山头松林全部被炸毁。他们顽强战斗,坚守阵地,以夜战和肉搏使敌军多次败退。朱德勇猛善战,先后激战45个日日夜夜,以超常的气度、充沛的精力率领士兵扼守棉花坡,成为护国战争中蔡锷的"四大金刚"之一。蔡锷把总司令部搬到纳溪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直接在前沿筹 划指挥战斗。整个战役历时一个多月,北洋军被打死打伤三四千人,护国军伤亡及失踪人员也不下千人。战役取得局部胜利。护国军远征川南,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官兵经过长期激战,伤亡及疲惫并重,加上武器弹药供给困难,蔡锷下达后撤命令,护国军在叙永、白节滩一线布防,北洋军也不敢追击。在川西南战事正酣的同时,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进军广西,护国第三军韩凤楼率部联合黔军开辟湘西战场;唐继尧为保卫护国军 大后方,组织力量反击滇南暴乱。这一系列的战斗,使护国军在南方取得了胜利。护国战争一开始,就得到全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孙中山先生发表了许多反袁言论,揭露袁世凯的反动本质,并在海外积极募捐筹款支持护国运动。革命党人在广东、上海、山东、四川等地组织群众拿起武器,打击袁世凯势力。特别是广西陆荣廷宣布独立后,滇桂黔连成一片,极有利于护国军的军事行动。远到东北、新疆、蒙古以及湖北、湖南、江苏等省区都发动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起义。在全国民众的讨伐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开始分崩离折,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1日宣布撤销帝制,取消"洪宪"年号,但拒绝辞职和退位,企图作最后垂死挣扎。全国反袁斗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原北洋势力比较强大的省份也宣布独立。北洋派高层头目在"五将军密电"后,出于各自目的,开始公开致电劝袁退位。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一病不起,6月6日病死。护国战争取得胜利。云南人民在这场斗争中,率先高举反袁大旗,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经过半年多的浴血奋战,最终打倒了复辟称帝的袁世凯,恢复了共和制。这一段历史值得云南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