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格局图
本报讯(记者张利平李天娇)2月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规划〔2018〕220号)》,并同时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至此,国家级城市群正式升级为8个。继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关中平原城市群正式加入这一行列。同时,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之后,跻身成为国家第9个中心城市。
《规划》指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5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山西省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386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12%、2.79%和2.14%。规划期为2017—2035年。
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
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挥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层次开放平台,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强化交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
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
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依托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立足相对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态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有序构建城乡水系格局,以科学发展和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打造显山露水、透绿见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建成
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功能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宝鸡、运城、天水等重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加快发育,城市间联系更加密切。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8-02-08,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