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哈尔滨火车站由沙俄设计建造,1904年投入使用,1960年被暴力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现在的哈尔滨站,断断续续的施工了29年才完成。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线的重要枢纽,其站舍成为俄借以炫耀其所谓进步文化及强大国力的手段,因而建筑风格采用西欧及俄罗斯盛行的“新艺术”风格。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柔软曲线装饰令人眼花缭乱——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铸铁线条装饰、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自由曲线的海洋,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叮叮咚咚,跳跃着,盘旋着,时而高昂,时而 低回,节奏感极强。 高岭子线从亚布力站引出,向南经石头河子站,冷山站,高岭子站接入治山站。该线路高岭子站为最高点,往东至治山是大慢坡;往西到冷山山岭陡峭,修建两个盘山“S”形弯道。并在亚布力、横道河子预备了补给,供火车爬岭时使用。最初的滨绥铁路只有高岭子线。1939年,日本侵略者修建亚布力到治山的铁路,挖掘虎峰岭下的隧道。于1942年通车,命名该线为开道线,从亚布力经高岭子到治山的为高岭子线。从此,运载货物的列车走开道线;零担车、客运车走高岭子线,火车运输能力大大提高。1993年,为提高铁路运力,高岭子线全线停运,火车全部在开道线运行。铁路员工、家属、学校医院全部搬迁,铁路拆除。从此后高岭子线变成了记忆,高岭子车站附近空地由亚布力林业局植树造林。 正是高岭子路段的艰险,成就了横道河子的辉煌。滨绥铁路施工时,为了克服翻越张广才岭路段的技术难题,大批沙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云集到了这里,横道河子成为当时铁路施工的指挥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俄国人建起了办公楼、教堂、兵营、民宅,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从此人声鼎沸,因为火车拉来了一座城镇。时至今日,这些俄式建筑依然保存完整,成为小镇独特的风景。说起横道河子,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扇形机车库。由于高岭线坡大弯多,所有来往的列车都必须在横道河子站摘挂补机。1903年中东铁路根据运输需要和生产布局,决定设立10个机务段,由于地位重要,横道河子被为定第九号机务段的所在地,于是一座中东铁路当时规模最大的扇形机车库拔地而起。由于建筑坚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横道河子机车库自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到1990年。随着蒸汽机车逐渐退出舞台,这个机车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6年,国务院授予其“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身份,成为著名的工业文化遗产。 中东铁路在设计初始便是沿着绥芬河河谷进入中国境内,第五站就计划建在河岸的三岔口村,因此命名为绥芬河站。但是选线过程中,工程师们却发现绥芬河谷穿过太平岭地段的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不得不将线位向北移动50公里。于是,绥芬河站就远离了绥芬河而来到这个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就是现在的绥芬河市的位置。建于1902年的绥芬河车站站舍依山而建,因此旅客需由站台登台阶出站,显得十分别致。站舍虽经改建,但整体结构与风貌依存。站舍墙面强调垂直划分,壁柱装饰,女儿墙高低错落,山墙和窗采用曲线构图,具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窗楣采用俄式传统图形装饰,色彩采用白色墙面、灰色点缀,体现出庄重典雅气氛。室内大跨度钢梁屋架,宽敞明亮;门窗厚重,室内的一面还饰有几何型浮雕;围镶黄色木质墙裙,庄重华贵;黑白相间地砖凸显出俄罗斯建筑特有风采。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物资需要在绥芬河口岸换装,而出口俄罗斯的货物则需要在到格罗杰科沃站换装。为了方便双方不同轨距列车的互通,在绥芬河至格罗杰科沃站之间修建有独特“套轨”,也就是将准轨和宽轨套在一起,使两国的列车都可以在这段线路上运行,4根钢轨构成的线路也堪称口岸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