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隐忧 到2010年末,铁道部负债总额已达到1.6万亿元。其中,长期负债约亿元,流动负债为4486亿元,每年仅还本付息就要733亿元。 在国外,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往往要修十年,而在中国则被要求两年内完成,抢工问题非常严重。建设周期太快,质量监控不到位,由此而来的安全隐患,令许多从事高铁工程建设的业内人士担心。 那么,中国耗费大量政府投资发展高铁,是否存在方向性问题?“高铁”造成的天量负债,谁来埋单?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赵坚 认为,建设高铁,“从来不是铁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实验,中国可以发展一部分高铁,但高铁不能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和投资的主流方向和重点内容,今后必须重新定位中国铁路建设。 中国,由于高铁分布散、覆盖广,上千公里的高铁线已失去了人口集中流动的优势,即使是京沪线也不具备规模运载要求。而长达1300公里的线路,受限于沿途各地经济集聚及人口密集程度,很难保证高票价下相对于飞机的竞争力。当高铁提价后,实际运量可能进一步下滑。因此,高铁“在中国不可能盈利”。 既然不能盈利,为何还要大规模建设?高铁项目为何会有如此尴尬结局?赵坚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高铁发展之初,没有搞清“到底为谁服务”,即铁路究竟应为中低收入的大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高端人士服务。2003年,中国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后,中长期规划的客运专线很快就获批,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所谓“客运专线”,其实就是把目标定位于商务人士及旅游群体,并非中低收入人群,因为后者根本坐不起这些“客运专线”。实际上,铁道部主攻“客运专线”,实际上就是追求政绩的表现。当然,这不仅是铁道部,还包括地方政府。 在京津高速投入运营后,各地都表示要修高铁,因为“这能给它带来GDP”。“花的是铁道部的钱,自己只管征地拆迁”,“投资一小块,撬动一大笔”,为追求政绩,大干快上,有利于地方重塑形象,但这也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为困难。 其次,在大力发展高铁的背景下,铁道部政企不分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高铁的不同看法难以充分表达,对铁道部也缺乏充分的制约。在集中指挥的模式下,铁道部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项目建设的实施者,高铁投资能否盈利,“挣钱不挣钱没人在意”。 尽管用于高铁的巨额投资最终仍由国家财政埋单,但问题在于:“国家能否承担高达2万亿的负债?”从目前看,只要高铁线路运营,必然不断增加亏损,“这是甩不掉的包袱”。 最后,大规模政府投资用于修高铁,不通过全国人大就可仓促上马,其中的体制根源更值得深思。2500亿元以上的投资,仅由一个部委决定,高铁到底投了多少钱,运营得怎么样,上座率如何,公众根本无从知晓。纳税人并没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乃至监督权,这才是造成高铁“大跃进”的症结所在。 那么,如何为现有高铁项目“善后”?现有高铁规划能否继续推进?赵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要明确铁路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交通工具应为经济发展服务,不应片面追求高速。“铁路不光是运输”,而是一个交易的平台,有了铁路全国才能成为一个大市场,铁路的建设成本是“越低越好”。今后必须重新定位中国铁路建设。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