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的势力分布,粉红是保守派;深绿是自由派(激进派);浅绿是中立州。 瑞士在1848年所制定的宪法,是欧洲在1848年的民主革命中少数的成功案例。当时瑞士的民主运动是由称为“激进派”的团体(现今的瑞士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所领导。激进派在分离主义联盟战争(德文:Sonderbundskrieg)中击败了由七个天主教及保守派州份所组成的分离主义联盟(德文:Sonderbund,又译独立联盟),并运用联邦国会中的多数优势,取得了联邦委员会的全部席次。而原来在战争中的敌人,也是后来的反对党“天主教保守派”(现今的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简称基民党),则一直被排除在委员会之外。直到1891年,委员会成员之一埃米尔·韦尔蒂(Emil Welti)因为一场关于铁路国家化的公民投票失利而辞职之后,激进派才决定在选举中支持并选入属于天主教保守派的约瑟夫·曾普(Josef Zemp)。在20世纪前半叶,自民党与基民党的势力逐渐被一些新兴的政党削弱,一部分的选票转移到了在立场较为极端的政党,包括左翼的瑞士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以及右翼的“农民、商人及独立派党”(缩写BGB,现今的瑞士人民党)。1919年,基民党的尚-马里·姆希(Jean-Marie Musy)进入委员会,使该党获得了第二个席次。而BGB的鲁道夫·明格(Rudolf Minger)也在1929年加入了委员会。社民党的安斯特·诺伯斯(Ernst Nobs)则在1943年成为该党的第一位委员会成员。 在1959年的一场选举中,联邦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延续许久的大联合政府,其中的政党比例多年不变,也称为“神奇配方”(德文:Zauberformel)。这个政党比例大致对应于当时联邦国会里各政党的势力:瑞士自由民主党(自民党;FDP):2席瑞士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基民党;CVP):2席瑞士社会民主党(社民党;SPS):2席瑞士人民党(人民党;SVP):1席不过自民党与基民党的支持度仍然持续下滑,同时人民党与社民党的支持度则上升。1990年代之后,后两党逐渐超越了前两党。到了2003年,一场选举改变了这个神奇配方,在这场选举中成为(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大党的人民党,要求基民党交出一个席次给人民党领导人克里斯多福·布劳赫(Christoph Blocher),并以退出政府作为要胁。基民党同意了这项要求,并且让属于基民党的露特·梅茨勒-阿努尔德(Ruth Metzler-Arnold)退出了委员会。 瑞士的女性直到1971年才获得联邦层级选举的参政权,且直到1983年与1993年,才分别有莉莉安·乌赫腾哈根(Lilian Uchtenhagen)与克丽斯蒂安娜·布龙纳(Christiane Brunner)参加选举,两人皆属于社民党成员,且并未成功进入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历史上的109位联邦委员中,只有5位是女性,分别是:伊丽莎白·寇波(Elisabeth Kopp),属于自民党,1984年入选,1989年因丑闻下台,是瑞士首位女性联邦委员。露特·德莱富斯(Ruth Dreifuss),属于社民党,1993年到2002年间担任委员,她在1999年成为第一位女性联邦主席。露特·梅茨勒-阿努尔德,属于基民党,1999年到2003年间担任委员,因基民党退出一席而没有参选连任(详见上文)。米舍利娜·卡尔米-雷伊(Micheline Calmy-Rey),属于社民党,2003年担任至今,是2007年的联邦主席。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Doris Leuthard),属于基民党,2006年当选,2007年开始任职。 直到1999年为止,宪法仍明定任何一州不可在联邦委员会中拥有超过一个代表权。在1987年之前,联邦委员所属州份,是根据其出身地区而定;到了1987年之后,则是以其居住地、在联邦议会中所代表的地区,或是曾担任过立法及行政机关成员的州份来定义[5]。不过并没有防止候选人为了政治利益而迁居的措施。从1999年开始,宪法规定了各州与各语区之间,在席次上的平衡分布措施,并废除了原本席次固定不变的制度。当一位委员辞职之后,替补者通常为同党党员,并来自相同语区。然而在2006年,来自德语区的委员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取代了另一位法语区委员约瑟夫·戴斯(Joseph Deiss)。历史上,至少有两个席次一直以来是由法语或意大利语地区的人士所担任。且到2003年以前,从来没有任何州份在委员会中拥有超过一个代表。直到2003年12月,委员会中才同时出现两位属于苏黎世州的成员,分别是莫利茨·洛伊恩贝格(Moritz Leuenberger)与克里斯多福·布劳赫。目前的委员会成员包括了5位德语区人士与两位法语区人士,自从1999年以来,尚未有意大利语区人士拥有代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