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是汉语词汇,原指清澈的流水。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或贞洁德高的女子,在清朝时,也指统治阶级内部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也比喻政治清明。在现代也指有与众不同魅力的人或事。
“清流”是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殊产物,早在汉朝既有所谓清流士大夫的小集团出现。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一般来讲,清流官员是指那些在一定阶段内士大夫中负有时望,或在学术道德上享较高声誉者,他们不愿与污浊的政治现象同流合污。
批评不良社会风气,攻击腐败现象和官僚体制中的弊病,这批人物往往代表社会中的正气,积极的一派,并成为社会改良的进步力量。
(8)清流铁路扩展阅读
所谓清流就是指那些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站道德最高点,要敢于直面弹劾权贵的官员。而这些清流派表面上是正直不阿,但是过于清高,没能结合实际,在重大国事上贻误时机。
对于老百姓而言,清流派的官员能直言朝政上的弊端,个个铮铮铁骨,敢于权贵官员作斗争,可算得上是好官。但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有些时候,却是误国误民。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初,朝堂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吵个不可开交,其中主战派就是朝廷的一大批御史和翰林等。这些官员有向皇帝直接上书的权力,却不属于清朝统治阶级的最高层。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没有没有足够的了解。
他们片面认为英国与大清交手,就是以卵击石,英国不堪一击,大清实力雄厚。最终清军失败,他们又认为是清军太无能,不是英国厉害,不向英国学习。以致清朝在英国人的胁迫下,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到了19世纪70年代,李鸿藻(他和李鸿章没半毛钱关系)成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他不畏强暴,在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坚决主张抗战,反对屈辱求和,始终坚持维护领土完整和尊严,反对外国的干涉和侵略。
在朝政更迭、政争不断的情况下,他以清流议政,主张严整纲纪,清明政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持躬俭约,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多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