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旨在给予犯罪分子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假释期间若发现犯罪分子存在漏罪,其计算与处理方式成为关注的焦点。 假释漏罪的发现,意味着原本的刑罚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假释期间发现漏罪的计算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对新发现的犯罪行为进行司法认定,确保其确实构成犯罪;其次,计算漏罪所涉及的刑罚与原判刑罚的关系,以确定是否需要撤销假释。 具体而言,如果漏罪属于故意犯罪,且其法定刑高于原判刑罚,那么可以认为犯罪分子不符合假释条件,应当撤销假释,并将新发现的犯罪行为与原犯罪数罪并罚。如果漏罪法定刑低于原判刑罚,或者属于过失犯罪,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犯罪分子进行批评教育,或者在不撤销假释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假释后的监管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漏罪的计算不仅涉及刑罚的调整,还包括对犯罪分子已服刑期的计算。如果漏罪被发现时,犯罪分子已经履行了大部分原判刑罚,且新发现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不大,可以考虑不撤销假释,但需对犯罪分子进行严肃的法制教育。 总之,假释期间发现漏罪的计算与处理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犯罪性质、刑罚程度、已服刑期和社会危害性等因素。这一过程既要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又要兼顾犯罪分子的改造效果,以实现刑罚的目的。 对于司法部门而言,精确计算和合理处理假释漏罪,不仅是对法律责任的尊重,也是对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机会的审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