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品贸易增幅均低于全国商品贸易的增速。2013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为1.03万亿美元,增长4.1%(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增长7.6%),增幅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为6802.85亿美元,增长2.9%(全国商品进口总额增长7.3%),增幅加快1.5个百分点;出口额为3514.56亿美元,增长6.3%(全国商品出口总额增长7.9%),增幅放慢1.3个百分点(图2-35)。
图2-35 我国矿产品对外贸易变化趋势
矿产品贸易额各占全国商品的比重下降。矿产品进出口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8%,下降0.8个百分点;矿产口进口额占全国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4.9%,下降1.5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5.9%,下降0.2个百分点(图2-36)。这三个比重近十年来第二次下降,第一次发生在金融危机刚爆发时期的2009年。
图2-36 矿产品进出口在全国商品贸易中的地位
专栏9 “禁矿令”凸显原矿进口之困
近五年,传统资源供应国家或地区出现了限制或禁止原矿出口的政策潮流。例如,2013年,印度、伊朗、墨西哥等国出台了限制铁矿石出口的政策。刚果(金)禁止出口铜精矿及钴精矿;印尼于2014年1月12日开始禁矿出口,按要求本地矿企不得以原矿形式出口镍矿以及其它矿石,出口的矿石必须在本地进行冶炼或精炼,这对我国产能过剩也有有利影响。如果印尼这次禁令能成功促使矿业公司投资冶炼厂、精炼厂,大幅提高产矿国收益,那么不排除一部分资源型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可能。
但从长远看,我国大宗矿产过度依赖进口的格局仍无法改变。目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刚刚起步,许多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进口资源,一旦既有进口渠道减少,国内部分企业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立足于长远的战略思维以及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都是我国企业所欠缺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原矿资源进行保护,我国精炼行业即将遭受一次较大的冲击,行业利润率将持续下滑。
国内企业也认识到资源全球配置的重要性。自2010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几内亚、老挝、斐济、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建厂,逐步降低对进口原矿石的依赖。但由于缺乏在国外矿产资源股权投资经验,缺少异国建厂管理经验,屡遭地区局势动荡和对方单方面毁约,以及承担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高昂人力成本——中国仍需稳扎稳打,逐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