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同声传译(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就是指口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源语发言人连续不断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对着话筒把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内容准确、完整地传译成目的语,其译语输出通过话筒输送。这种翻译形式可以同时有几种语言,如联合国大会就有 6 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由于我国同声传译人才的奇缺,聘用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组同声传译的报酬通常在每天 12000 元人民币,一般每组 3 人合作,每人每天可得 4000 元。若平均每星期做两次同声翻译,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四五十万元。目前国内没有对同声翻译有任何资格认证,毕竟要想划分等级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目前,翻译市场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产业。据了解,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了 130 亿美元,亚太地区占 30 %,中国市场约为 127 亿元人民币左右。美国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翻译市场的规模将在 2005 年达到 227 亿美元,中国将达到 200 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我国翻译市场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在 100 多亿元,而现在的翻译公司的消化能力在 10 至 15 亿元。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信息流,导致中国失去了大量的商业机会。由于对同声传译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国内师资力量又存在紧缺的问题,而国内培养同声翻译人才的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厦门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开设有对同译人员的专业培训班。据悉,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欧盟也联合办起了同声翻译班。但是,同声传译人才问题仍不能得到解决,尤其是缺乏具备 AIIC 这种尖端的传译人才。随着我国加入 WTO ,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也就更加密切,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对同声传译人员就更加需求了。加上一些媒体在做与外语有关的活动时也时常需要同声翻译,虽然同传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但目前这方面人才的急缺已经造成了人才构成上的脱节,并成为一个日趋尖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