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发生在中国唐朝时期的一次重大叛乱事件。它发生在唐朝末年,称为淮西之乱是因为该地区位于淮河以西。
淮西之乱一直持续到公元880年,时任唐朝皇帝的僖宗终于派遣了有能力的将领李光弼来镇压叛乱。李光弼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成功地平定了淮西之乱,击败了黄巢的叛乱军。
淮西之乱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唐朝进一步衰落。此后,唐朝的统治逐渐削弱,这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动乱奠定了基础。
淮西之乱名词解释
淮西之乱是唐中期的一次平叛战争。唐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自立,称王称帝。后淮西将领相继攻杀取代,对唐廷或降或叛。
元和九年(814)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立为帅,屠掠舞阳、叶县、襄城(均属今河南)等地,进至东都洛阳附近,关中震动。
宪宗命16道兵进讨,但兵力分散,屡战功微。且诸军胜则夸大,败则隐瞒。
宪宗力排众议,坚持用兵,并遣太子詹事李愬为唐、随、邓三州节度使领西路军参与讨伐。
十二年三至五月,李愬拔文城栅(河南遂平西南),又切断元济割据的申(信阳),光(潢川)、蔡(汝南)三州之间的联系。
其间,北路军在李光颜率领下,在郾城附近击败叛军主力3万人。
元济急调蔡州驻军增援北线,重点防御郾城一带,使蔡州防御空虚。
唐东路军由寿州(安徽寿县)西进,南路军由鄂州(武昌)北进,牵制了淮西申、光二州兵力,造成西路军可直捣元济老巢蔡州的有利态势。
已到郾城督战的宰相裴度奏请朝廷撤去监军,使主将能机断行事,不误战机。十一月,李愬在密报裴度并得其赞允后,率部近万人分前后三队乘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
申、光二州淮西军亦降。持续30多年的淮西叛乱至此结束。影响所及,河北诸藩镇亦先后归唐,唐王朝一度重归统一。